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工作的范围很小,讲台三尺;他们工作的对象很多,桃李天下。他们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逐梦前行的引路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开设“师德榜样”专栏,通过展示学校“四有”好老师、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风采,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育人理念,向每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敬业奉献、默默耕耘的老师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人物介绍:王丽荣,装备智造学院智能光电制造技术教研室主任,2019年、2021年、2023年中山市优秀教师,学校“四有”好老师,曾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广东省真空科技进步奖等;指导学生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一等奖、“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二等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银奖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王丽荣老师心中,“教师”的形象一直是高大伟岸的,仿佛带着光环。“从小我就对教师这份职业充满敬意、充满向往,小时候每次写‘我的理想’作文时,我都是毫不犹豫地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王老师说。但她长大后却未能如愿考取师范院校,选择了光学专业。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她在光学行业深耕细作,从一名小小的品管人员逐渐成长为光学企业高管,在品质管理、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等一线岗位躬耕十余年,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光电产业蓬勃发展,学校于2008年创建省级光机电技术创新平台并筹建光学检测中心,急缺光学专业人才。“当时,学校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在2009年5月从一名光学企业高管转身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圆了从小的教师梦。”从教14年来,她从未忘记初心,带着对教育事业和光学事业的热爱,循着光的方向,以身为炬,将一拨又一拨学生引上追光逐梦之路。
转变角色,从企业高管成为光学“好老师”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王丽荣老师长期在光学企业工作,一直干到高管职位。2009年,她来到火炬职院,转变身份成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我确实有点诚惶诚恐的。”王老师回忆说,“虽然在企业工作了十几年,面向员工开过会、讲过课,但这感受和体会还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上课前,她认真地查了无数资料,课件和教案改了又改,对着电脑讲、对着空气讲、对着同事讲,练了一遍又一遍。“我非常感恩学校和时任光电工程系主任的马跃新教授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参加了各种教育教学培训,我才能迅速成长起来。”
2010年,学校刚成立光电工程系,王老师所在的专业也是第一次招生,她也第一次当班主任,用她的话说“一开始是一脸懵的”。在她看来,学生管理虽然不同于在企业时的员工管理,但也能从企业管理当中找到可借鉴的办法。当时从新生入学第一天报到,她作为班主任就全程在现场,前几年学校安排新生报到时间为两天,她也坚守两天。“因为我觉得班上每个学生来到火炬职院的第一天,首先就认识了我这个班主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的温暖,我也能第一时间从学生报到当天的表现迅速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她说,“有时就是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老师能记住学生的名字这件小事,或者学生出去实习时老师都亲自送一送等等,都会让学生觉得老师重视他,从而让学生更加尊重和信任老师,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从教师角度来看,爱学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情感,更是一种能力。正是带着“关心”“爱心”“责任心”去对待学生,才能成就学生,也能提升自我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十几年过去了,王老师依然记得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班的所有学生姓名。而这些年,很多毕业生还和王老师保持联系,每年都会有不少毕业生特意回中山来探望她和其他老师。
注重标准,“专业+思政”贯穿教学过程
作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群核心专业负责人,同时也是校级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以及教研室主任,王老师在工作中对自己和教研室其他老师都要求严格,狠抓教研室师德师风和业务水平,带领团队与专业群各专业通力合作,在人才培养、“三教”改革、团队建设、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切实把握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职业的工作内容也在与时俱进。”王老师说,“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我们一定不能停留在旧有的经验或是书本知识上,要与企业和产业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学习专业和产业最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将其融入教学工作当中。”
另一方面,王老师还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标准化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标准化思维贯穿始终,让学生明白学习标准、掌握标准、遵循标准,是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职业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养成过程,同时也可以是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她说,“以光学标准为例,通过讲解光学标准几十年的制订与修订历史,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和世界光学发展的变迁,认识到每个标准都有一个发展史,都有相应的国际标准,不同的国际标准起草时占主导的基础国家标准不同,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大有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实力与地位的变迁,国家实力对规则的影响,更好地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思政教育元素其实也贯穿了整门课程的始终。”
她带领团队先后编制了《光学零件检验工》《光学真空镀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后来又开发了《光学真空镀膜职业技能等级规范》团体标准,并因此获得广东省真空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她和团队所带的光制专业学生,整体学风和质量在校内有口皆碑,装备智造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老师都喜欢从光制专业挑学生来组队参加各种比赛。光制专业学生曾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发明杯一等奖、高教杯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
守正创新,致力打造光学技术人才培养高地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伴随生命始终的过程,知识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不是僵死知识的堆砌,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教师更应在此过程中守正创新。
“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专业,作为老师,我们自己更应该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王老师说,“面对教书育人的职责,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用信息化辅助和提升教学。”
她认为,在教学上,新时代教师一定要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做好教学设计,要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将课堂“翻转”过来;可以利用大数据辅助进行学生学情分析和课前准备,更好地开展课中教学,课后一定也要有反思与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保持饱满的情绪、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切忌照本宣科,一定要走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
光制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从不愁,而且毕业后的薪资和企业满意度也比较高。“但是,从不愁可不是不操心的意思,而是从不用学院操心,学生也从不需为实习和就业发愁,因为有我带着团队在天天为他们操心。”王老师说。因为本身来自企业,她拥有十几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有着丰富的企业资源,平时还常带团队外出实地考察光学企业,为学生开辟更多实习就业资源,希望能将更多的学生留在光学行业。“我们会为学生实习精心挑选企业、挑选岗位,也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权益。为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光学行业的理解,我喜欢带学生‘多走出去看看’,例如每年9月的深圳国际光电博览会,我都会组队带学生去观展,同时老师们也利用各种机会在全国光学企业面前推广火炬职院光制专业。”每年实习季,总有多家企业来争抢学校光制专业的学生,老师为学生争取到的实习待遇甚至有的比正式员工还高。企业愿意开出这些待遇标准,也充分证明了光制专业学生的高质量与高需求。
十年如一日,王老师一方面凭借精心培育的光学技能人才为学校赢得良好口碑,另一方面借助母校西安工业大学校友们和团队成员长春理工大学校友们在光学行业的强大影响力,一起努力将学校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宣传推广到全国各地并打造我国光学镜头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光学名校”
9月9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希望他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我们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笞。”王老师说,“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我们不能只片面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以‘引路人’的价值标准去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身正为范、勤奋严谨、勇于担当,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追光逐梦的引路人,才能更好地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撰稿 | 编辑:钟嘉妍
责编:朱 俊
总编:樊向前
撰稿单位:组织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