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理论和技能的知识传授与信念和价值的思想引领相结合,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积极探索“一院一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擦亮学校“党建铸魂+特色育人”品牌。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3年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计划项目立项名单,学校共推荐申报了6类16个项目,最终12个项目获立项,立项总数居全省前列,特别是学校成功立项为“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成为全省30所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之一,集中反映了我校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成就。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与思政铸魂相结合,构建“大思政+大党建”育人体系,不断创新“院园融合”思政育人特色,打造大湾区西部思政工作高地;坚持价值导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挖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覆盖相结合,立项建设6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遴选了50个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育案例,带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突显育人价值;坚持有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自然融入要求,创新课程思政理念、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力求学生认识、情感和行为的认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度重视,巩固课程思政主体地位
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写入学校章程,明确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推进,全员共同参与、产教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组织宣传统战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部深度参与的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部,具体负责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5个二级学院分别设置课程思政工作小组,由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牵头实施课程思政融教材、融课堂、融教法。
另外,学校将课程思政列入学校“十四五”总体建设规划,明确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战略目标、实施路径、推进方式和建设进度。以“八个聚焦(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制度、双高、文化),八个提升(领导力、引领力、凝聚力、战斗力、公信力、执行力、创新力、整合力)”党建总体思路,构建“党建铸魂+特色育人”课程思政特色体系,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方式,推动各类育人要素、育人资源、育人课堂、育人力量贯通融合、协同联动,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压实各级党组织对课程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发挥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巩固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地位。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制定了“党建铸魂+特色育人”主题党建行动方案、学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双融双促”行动方案,构建“党建铸魂+特色育人”大思政格局,充分挖掘公共课、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5个二级学院的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形成“匠心育人”“诚信育人”“大美育人”“德艺育人”“品能育人”等“一院一特色”课程思政育人品牌。
为进一步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分别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学校层面研究中心立足学校“院园融合”特色聚焦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二级学院层面按照“党建铸魂+特色育人”特色品牌规划实践路径,实行专产对接“一院一特色”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汇聚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合力,积极推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整体提升,有效推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另外,围绕中山市十大主题产业和国家级火炬高新区“3+3”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需求,学校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发挥“院园融合”在专业、课程、教材、课堂、师资建设方面的资源路径优势,结合“一院一特色”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式方法,以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为核心,在理工专业中倡导“匠心”育人,在商贸专业中渗透“诚信”教育,强化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运行、管理,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培育火炬职院独特的“院院出精品、门门显特色、人人重育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对接产业,强化课程思政适应性
习近平总书记4月视察广东时强调:“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学校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中山产业转型发展,对标中山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等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等现代化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专业(群)结构调整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同时坚持将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同汇共融。
一是以“一体两翼三支撑”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实行专产对接,系统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中时代精神、阐释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分析产业资源中技术伦理与车间岗位中岗位素养,解读好国内外“大事”“大势”与“大是”,丰富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梳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构建“思政融入、标准引领、平台共享、德技并修、能力递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专业群核心课程为核心,建设了《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短视频与直播电商运营》《药品生产GMP实务》等2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二是突出实践实训课程的专业属性、劳动属性和工匠精神,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产业学院与省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立足岗位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实践学习,建立了《认知实习》《专业群+创新创业》等2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让学生深度参与实际生产、实践操作和经营管理,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与实践创新力以及学会用专业视角深度分析本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爱岗敬业。
三是构建课程思政分类指导教学新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思维方法和行业特色,深入挖掘各专业思政元素。对于商贸类专业(群),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底线思维、法制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和金融安全等;对于理工类专业(群),重点培养学生敬业专注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矢志创新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对于艺术类专业(群),重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创新与传承、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
拓宽渠道,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强化通专融合,以提升学生读写、交流、团队协作、创新创业为重点,围绕学生美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立德学堂”“青马工程”“专业群+创新创业策划”等第一第二课堂融通,建设注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通识教育微课程群,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着力培养学生组织力、领导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学校大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走进家乡、走进田间地头,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于今年暑假启动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全校20多支队伍将奔赴田间地头,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学习,去寻找不一样的“诗和远方”,鼓励同学们通过入县访镇下乡,为家乡、乡村注入青春活力和创新动能,同时在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其中,学校师生团队负责的“水到鱼行——水产行业首家技术服务公益平台”项目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首批100个优秀示范项目,成为全省128所高校、1461个申报项目的“100强”。该团队以中山市三角镇和东升镇的黑鱼、脆肉鲩等水产养殖基地为实践平台,通过公益技术服务串联起渔户、工厂和餐企,向渔农开展养殖技术讲座,同时对接餐企需求和鱼产品加工厂,加工厂采购农户的鱼并制成相应鱼产品供应给餐企。师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鱼塘,通过“科技+教学+学习+实践+服务”融合的一体化模式助力中山本地“鱼特产”高质量发展,在青春的赛道上挥洒汗水、奋力奔跑。
编辑:钟嘉妍、张一平
责编:朱俊、李海霞
总编:樊向前
稿件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教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