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本校院网站,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校园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一抹妆激活千载韵
作者:文章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15:27

一、案例背景

在“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指引下,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培育民族情感、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抓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历史悠久、瑰宝绚烂,现存300余项非遗资源,它们以独特的技艺内涵和民俗价值,成为解码中山历史文脉的关键“文化密码”。在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指导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产业学院的芮艺匠心美育工作站携手化妆品技术专业,针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朗崖口飘色的美育传承难题,深入剖析了三大核心困境:

(一)活态传承断层: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但其传承方式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与此同时,年轻人对飘色的历史背景、人物传奇及服饰艺术了解不足,导致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意愿普遍较低;

(二)场景体验局限:飘色艺术的传承主要依赖于‘线下巡游’这一形式,然而,其地域性和时间性的限制(仅在每年的节庆活动中进行)导致受众覆盖面狭窄。此外,传统的展示方式因缺乏互动性,难以使学习者深刻领略飘色的艺术精髓。

(三)数字资源零散:当前,系统化的数字化美育资源匮乏,飘色的民间故事、人物图谱及妆容技法等多依赖于传承人的记忆保存,这不仅容易导致信息的流失,也难以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为高校美育教学的有效素材。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理论讲解+现场观摩’的传统模式,智能化手段的缺失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学校依托健康产业学院芮艺匠心美育工作站与“柳滢春化妆品配方师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美妆设计、化妆品技术等专业支持,组建“崖韵焕彩”实践项目,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美育”为核心,探索破解上述困境的智能化路径,为中山“非遗”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二、做法与实践:打造“1+3+N”智能化美育模式

团队提出“1+3+N”的智能化美育实施路径,即以1个非遗数字资源库为核心,依托3大智能技术场景,衍生N种个性化美育应用。

(一)1个核心: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南朗崖口飘色数字资源库

面对目前南朗崖口飘色美育资源零散易流失问题,团队联合南朗崖口飘色非遗传承人谭锐鸿等,深入崖口村8个自然村,开展为期4个月的田野调查。首先,团队在走访采风过程中详细记录飘色民间故事、拍摄飘色服饰纹样、记录传统妆容技法、采集飘色巡游历史照片。实现“故事-纹样-技法-场景”全要素覆盖;其次团队运用大数据分类技术,将资源细分为飘色故事、服饰纹样、巡游场景、妆容技法四大数据库,并进行分类标引,从而构建了全面的知识基础图谱。

(二)3大智能技术场景:创新非遗妆容设计教学

1、借助AI技术辅助飘色妆容设计,提升美育创作效率。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南朗崖口飘色妆容欠缺重视、周期长,效果难把控的问题,借助AI技术辅助飘色妆容设计。一方面,团队借助数字技术依据飘色故事、演员性别年龄、服饰等输入设计需求指令,AI迅速生成多套妆容设计方案和美妆工具建议;另一方面,团队基于妆容智能方案调整妆容方案和美妆工具,有效地缩短设计周期同时提高妆容设计效果。

2、构建“专业+非遗+智能”的美育教学体系,深化美育实效。团队建成“柳滢春化妆品配方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场景,构建“技术支撑-专业落地-美育渗透”的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创新引入“非遗智能美育”模块,例如在化妆品配方设计课程中,结合崖口飘色妆容文化,应用AI配方优化技术开展教学实践。另外团队积极推动教学研发,将前沿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非遗美育、专业技能培养与智能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

3、运用智能工具优化传播内容,增强智能引流效果。团队制作展现飘色妆容创作过程和巡游活动实况的短视频,在视频号、小红书等主流社交平台发布,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受众画像进行精准分析,并根据用户反馈调整传播策略和内容节奏,以提升用户参与度和内容的传播效果。此外,工作站还同步策划并发起“南朗崖口飘色妆容设计”主题活动,以非遗实践为纽带,有效吸引年轻群体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推动非遗美育传播从“触达流量”向“沉淀互动”升级。

(三)N种个性化美育应用

美育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芮艺匠心美育工作站通过多维度实践,构建起N种个性化美育应用场景,让美育真正走进不同群体的真实生活场景之中。

1、深入组织团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站通过建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团队等开展美育志愿服务活动。团队目前已与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结对成功,定期前往崖口村开展相关调研,深入挖掘南朗崖口飘色的美育资源。

    2、精准开展地区特色美育活动。结合不同区域的文化打造差异化活动:在校园内举办非遗妆容设计大赛,聚焦南朗崖口飘色的独特魅力;在社区开展青少年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体验扎染让群众了解非遗;在校园内策划“节气美育展”,让学生用艺术形式诠释传统节气文化,实现“一地一特色、一人一体验”。

3、创新开展“非遗+”跨学科项目。在药品专业领域,着重关注传统中药炮制技艺及岭南道地药材,通过开设“中药非遗技艺工坊”,如制作中药耳环等,引导学生挖掘草药文化中的养生智慧,制作中药耳环等,推动中药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活化;在食品专业领域则聚焦于传统饮食非遗项目,诸如中山市杏仁饼、酱醋酿造技艺等,紧密地将非遗传承与食品研发、生产教学相结合,让传统饮食非遗以更符合现代口味与审美的形式焕新;在化妆品专业领域,则紧扣南朗崖口飘色等非遗项目中的传统妆容文化,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妆智慧与现代化妆品研发、妆容设计结合,既丰富化妆品专业的文化内涵,又让非遗妆容文化通过专业实践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三、成效与反响

团队自开展活动以来,从非遗传承、美育教学到社会影响,均收获显著成效,形成“传承有活力、教学有创新、影响有广度”的良性闭环。

在非遗传承层面,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针对南朗崖口飘色,团队通过高清影像记录、数字档案建档等方式,完成非遗30份资源的“系统化留存”——不仅将飘色的妆容技法、巡游盛况及深厚历史渊源转化为可永久珍藏的数字资产,还通过短视频这一新颖形式,成功跨越地域界限,让原本局限于本地的非遗项目,触达全国范围内的非遗爱好者与研究者,真正让静态的文化遗产“活”在数字空间,更“火”在大众视野,持续释放非遗的文化魅力。

在美育教学层面,团队推动从“传统讲授”到“智能实践”的升级,作为非遗传承的核心力量,学生群体在教学模式变革中深度受益:团队将数字化技术与校园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专业课程结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并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学生进行非遗主题产品的研发,从而在“非遗+专业”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团队立项1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评2个思政教学团队,提炼“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并推广;4名学生获全国配方师大赛前30强。

在社会影响层面,项目影响力持续扩大,相关实践案例获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为其他地区探索同类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进一步彰显了非遗美育在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学生不再是传承的“旁观者”,而是成为“非遗智能化传承的主体”,既运用专业技能将飘色文化转化为数字产品、传播内容,又通过实践反哺地方非遗活化,形成“传承-创新-传播”的良性循环,最终为同类非遗美育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地协同+智能化”解决方案。


                                                                                          撰稿人:曾少芮

初审:叶仙红

复审:李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