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电子邮件
一站式服务大厅
包装设计学院举行《智能包装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


4月29日下午,由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孙惠芳老师领衔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丹老师共同参与的《智能包装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在实训校区B栋四楼会议室如期举行。课程团队全体成员与思政教师通过系统性结构化编程,围绕智能包装技术迭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与智慧碰撞。

活动伊始,孙惠芳老师系统阐释了《智能包装技术》课程思政改革的建设背景与目标定位她表示,在包装行业智能化改造背景下,课程聚焦产教融合需求,为满足包装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党建引领技术创新、以德性涵养包装技术,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路径,强调将包装技术创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期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随后,团队成员分享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经验。老师们表示,在教学设计方面,通过科技创新论述与包装美学的双元融合,深挖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介绍智能包装技术原理时,引入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在讲解智能包装设计案例时,融入生态文明、人文关怀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方法上,采用“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利用超星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组织专题讨论,线下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以及竞赛项目驱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徐丹老师结合课程团队守正创新的实践成果,提出专业化建议思政元素融入应注重体系化融入而非简单叠加,建议构建专业知识点-思政要素-育人目标的三维映射矩阵教学实施中可建立时事热点追踪机制,结合绿色包装政策法规智能包装伦理争议等现实议题,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穿透力;针对不同学生特征,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通过翻转课堂价值辨析工作坊等多元化形式深化学习成效。

与会教师围绕考核方案展开热烈讨论。针对现行考核体系已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三维评价模型,提出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构建精细化、多维度的思政育人考核体系,在课堂思辨参与度项目实践价值观体现技术伦理敏感度等观测点设置量化指标;在期末考核中增设行业社会责任情境分析技术创新伦理准则应用等开放性题型,形成涵盖职业伦理、社会担当、家国情怀的素质评价量表,同步建立“工匠精神成长档案”,追踪学生从简单操作到系统调试的态度转变。

接下来,课程团队将认真吸纳思政课老师的建议,持续优化《智能包装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以“党建铸魂+艺育人”为指引,通过专业技术-思政要素双导师备课制度不断加强课程团队与思政教师的合作交流,建立每月联席备课机制不断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为培养德技修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撰稿:黎海凌

编辑:钟嘉妍

责编:高艳飞、徐恒涛

总编:樊向前

稿件来源:包装设计学院


2025-04-30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