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电子邮件
一站式服务大厅
【走进现场】从“半间课室”走向“湾区光谷”

前言:2025年,中山重磅发布《中山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要素供给、场景应用、产业培育、生态优化四大维度推出17项举措,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作为国家“双高计划”院校,学校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工改技改等使命,致力为现代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近期,我们将开辟【走进现场】专栏,通过走进学校和企业的实验室、实训室、生产和研发现场等不同场所,细看包装与色彩、光电与AI、机电与智造、大数据与数字经济、药物分子与绿色生物,了解人才培养、教改课改、工改技改、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探寻学校在服务现代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故事。


今年2月底,位于中山火炬高新区“湾区光谷”的“光大·科创中心”,研发、生产和车间数字化升级同步开展。中山市光大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光学”)董事长、中山市光学学会会长张有良感慨地说:“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风口’,光电光学行业正是加速布局的时候,政策不断加持将能提升企业信心。”

【张有良(中)接受记者采访】


光大光学是中山火炬职院较早期的合作企业,17年前曾是学校生产性实训校区的进驻企业。从学校半间课室的小作坊发展到目前跨省集团化企业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大光学取得如此成就,正是学校以中山光学学会、光电协会为纽带,与地方标杆企业共同构建光电产业生态链的其中一个缩影。

今天,让我们了解一下在现代产业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与光大光学等企业一同“追光逐梦”的故事。

从半间课室重新出发

“没有火炬职院,就没有光大光学的今天!”每次谈及与学校的合作,张有良总是发自肺腑地说出这句话。张有良是中山光电光学产业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光大光学一同见证了中山光电光学产业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全产业链的发展过程。

36F2F

张有良介绍光大光学产品】

1995年,张有良来到中山打工,后因机缘巧合进入光学行业,并在2005年手持十几万元创办了光大光学。张有良回忆,公司最初设在火炬高新区江尾头市场二楼,面积约300平方米。

谈起企业初创发展的岁月,张有良感慨良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实体行业遭遇海啸,这对尚且稚嫩无应对风险能力的光大光学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同一时期,学校正大力建设政、校、企多方合作的生产性实训校区。生产性实训校区由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牵头,通过多种模式,与区属国有企业共建,由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引入对口企业。在中山火炬高新区这片“双创”的热土上,学校通过生产性实训校区这个平台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积极的探索,致力打造适应并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库。

38338

【位于火炬高新区兴业路上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

当时,面对光大光学这个处于“困难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学校积极配合光大光学的需求,经过快速研究和筹划,通过减免各种费用、提供各类硬件设备等,希望快速帮企业“渡难关”。2008年年底,光大光学顶住损失十万元的搬迁费用,毅然迁址到中山火炬职院。从面积只有半间实训室那么大的生产车间“重新出发”,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顺利接到订单后,就马上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随着光学入孵企业增多,2010年前后,学校顺势而为,依托光电光学产业组建光电工程系、牵头成立中山市光学学会,服务园区光学初创企业,光大光学等一批企业也从学校内搬至实训园区进入“加速期”。

2F6D8

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光大光学从初创时的“小作坊”,目前已成长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光学元器件、镜头等高新技术企业。因发展壮大需要,光大光学从最早半间课室大小的生产车间搬到学校生产性实训校区,后来再搬到园区内更具规模的产业园,并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8、ISO14001、IATF16949:2016认证,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创新型企业500强。近年来又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发展——

2023年,光大光学投资1.3亿元、占地10.4亩的“光大·科创中心”正式动工;2024年,光大光学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5年新春伊始,“光大·科创中心”正式启用,光大光学与旗下4家公司一同入驻“湾区光谷”园区,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镜片加工、镀膜,再到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镜头等生产全环节的覆盖;企业设立的“广东省高精密光学元器件(光大光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21BF

【位于火炬高新区“湾区光谷”的“光大·科创中心”】

截至目前,光大光学集团及旗下公司年生产光学元件超过一千万片,精密光学元件两千万片,镜头超过五百万只,提供产品的设计、出样、试产、量产、销售、售后等一条龙服务,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2005年至今,20年的扎根发展,在精密光学镜片领域,这家“小巨人”从“跟跑”做到了在行业技术前沿“领跑”。

共建产教融合生态链

“在光大光学创新成长的过程中,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对我们帮助很大,有了学校光电信息学院的技术、人才支撑,公司可以实现低成本创新。这在企业发展初期非常重要。”张有良说,公司与中山火炬职院已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这种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关系,一直维系至今。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共生共长的关系,积极探索“学校—产业—园区—企业”的孵化模式,并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为主线,校企联合培养现代产业急需的技术人才,着力解决行业企业实际生产的不同问题。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校企双方不仅可以共享实训设备和实验室,专业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撰写专利、开展研发攻关等,还可以开拓学生实习实训岗位,发掘优秀人才并让其毕业后留在企业,有效解决企业招收技术人才的难题。联合光电、弘景光电、晶通光学、东洋工业、奥多特光学、优度光学等一批带“光”字的企业,也有着类似的成长发展经历。如今,这些企业都搬出了学校的生产性实训校区,在各自专长的优势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有的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更有的成为上市公司,并一直与学院保持着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

“三谷一港”未来可期

光电光学产业是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之一,同时也是火炬高新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24年3月28日,作为中山光电光学产业核心区域,位于火炬高新区的“湾区光谷”正式揭幕;2024年全年,“湾区光谷”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超674.23亿元,同比增长近15%……

4500A

位于火炬高新区的“湾区光谷”产业效果图】

2025年2月,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中山出台《中山市进一步推动光电光学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推动光电光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聚焦科技创新、数智转型、产业培育、要素支撑等关键领域推出10条支持措施……

在光大光学“高精度干涉仪”检测室,只见技术人员将棱镜放入设备上,旁边的显示器立马显示出数据指标。“这是公司近年来花重金购买的先进仪器,如果没有这个设备,有些高附加值的订单就没办法完成。”张有良表示,近年来,公司加大设备投入,提升了生产效率。目前光大光学在光学棱镜领域的规模量产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光大·科创中心将引进高精研发生产、检测设备,重点开发全内反射棱镜在激光投影电视领域的应用。光大光学近20年的升级发展,正是中山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其中一个范例,更是中山火炬职院20年办学的不断探索。

40505

当前,火炬高新区正厚植优势,积极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全力建设“三谷一港”(火炬光谷、火炬药谷、火炬智谷和原药港)特色精品产业园,面临着产业发展、区域融合、产业基础、产业空间等多重机遇。在新一轮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过程中,面对现代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中山火炬职院正带着建设新一轮国家“双高计划”院校的使命,朝着职教本科的目标而奋勇向前。

“三谷一港”未来可期,“火炬”奋斗正当时。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优化“院园融合”办学模式,以“三谷一港”特色精品产业园为基础,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坚持人才培养质量对标企业生产岗位标准、坚持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坚持学校与园区同频共振,持续推动行业企业的个性与共性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努力实现教育链提质培优、人才链双向循环、产业链赋能增值、创新链持续发展,以校企双主体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链,推动现代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相关素材来源:中山日报、中山+、中山网、南方+

撰稿/编辑:钟嘉妍

责编:徐恒涛

总编:樊向前

稿件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


2025-05-13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