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部署,我校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自立项以来,坚持系统规划、有序推进,着力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深度融合,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2023年,我校“课程思政示范校建设项目”(下称示范校项目)正式立项。经过一年半的建设,各部门有序推进,在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项目建设任务完成率达到84%,其中62%完全完成,33%部分完成。
示范校项目获批后,学校成立项目工作专班,构建“党委领导、教务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出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4个子项目、12个重点任务及100项具体措施。
项目创新打造“党建+课程思政”融合模式,推动“链上党建”引领课程思政资源创新。
• 智慧党建云平台:建成覆盖全校的数字化党建教育系统,实现课程思政资源一键共享、教学效果实时监测。
• “链上党建”资源库:围绕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5大专业群,开发思政案例库、教学视频库、红色资源库等特色资源库,首批上线19门示范课程,服务全校学生教师8000余人。
• 品牌项目培育:国家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通过验收;“深海探珠”计划推动100%博士教师参与基层挂职,形成“理论-实践-反哺教学”闭环;“老带新”传承计划实现全覆盖。
课程建设成果丰富:建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0门(含省级10门),立项教改项目70项(省级4项),认定省级典型案例4个,14篇教学论文获省级以上期刊收录。
教学模式创新:开发“三育融合”课程体系,将体育、美育、劳育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完善“学校-学院-专业-教师”全链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规范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立德树人”是所有项目开展的落脚点,也是检验项目建设成效的试金石。我校以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抓手,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 学生以科技报国为己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团队在各项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国际/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400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22项,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累计获奖25项,凸显课程思政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作用。

【学校学生团队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高职组“财经商贸赛道三-互联网+国际经济与贸易组”赛项中获金奖】

【学校学生团队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高职组装备制造赛道一-智能焊接技术组赛项中获银奖】
• 教育教学传承红色基因,国防教育入心入脑。2023年,我校荣获广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获广东省第一届征兵宣传比赛三等奖、第四届广东省学校国防教育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国防教育典型案例二等奖和国旗护卫队比赛三等奖,充分彰显了国防教育与大思政结合的成效。


• 创新构建“艺术浸润+思政铸魂”育人模式,荣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展播作品1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反走私创作大赛奖项3项;化妆品201班团支部入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最具好作风TOP100;“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国防教育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 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教师自评-学生互评-专家评审”AI智能评价机制,涵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监测指标,覆盖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学生反馈等环节。
• 校企协同育人:依托包装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2个行业共同体,联合华为、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校企共建“思政实践平台”,开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推动思政教育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 强化政治意识。全体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战略意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杜绝“重专业轻思政”倾向。
• 强化“三主”功能。教师是“主力军”: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思想自觉,加强对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不断提高思政育人能力。课程“主战场”:课程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明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堂“主渠道”: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探索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AI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强化任务导向。各建设部门要进一步研读项目任务书,在完成任务书规定动作基础上,还要“主动加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力争取得更为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 聚焦思想认识问题:开展教师课程思政专项培训,提升老师的思政认识和政治站位,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 聚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问题:充分利用好联合体、共同体等校企联合育人平台,深入开展“深海探珠”计划,不断挖掘本地思政元素和不同课程类型思政主线,优化课程内容供给,改革教学方法。
• 聚焦评价和激励机制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
展望新的一年,我校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校建设中,将继续锚定“大湾区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定位,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这三个关键要素,大力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打造高职课程思政“火炬样板”,为大湾区培养更多“品行高、专业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撰稿:仲晨
编辑:钟嘉妍
责编:李海霞、徐恒涛
总编:樊向前
稿件来源:教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