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电子邮件
一站式服务大厅
我校携手中山中专探索“校—馆—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当思政课堂“搬”进百年商脉的历史现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在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联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两校师生通过“沉浸式参观+情境化授课+互动式研学”的创新形式,探索以博物馆为枢纽的“校—馆—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路径。

历史长廊启智:博物馆里的实境课堂

活动伊始,两校学生在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沿着香山商业文化发展的时间轴线观摩了“开风气之先”“四大百货传奇”“商帮精神传承”等主题展区。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手稿到近代百货公司的老票据,从永安公司的霓虹灯招牌到香山商帮的诚信契约,每一件展品都成为生动的教学素材。火炬职院学生在参观后感慨:“透过这些实物,我触摸到了课本之外的鲜活历史。”  

商脉薪火相传:跨学段共研家国情怀

参观结束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穆玉娇以《香山薪火映初心:从〈盛世危言〉到湾区潮头的复兴之路》为题,在博物馆中庭开设移动课堂。课程巧妙串联展陈内容,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从近代香山先贤“商战救国”的家国情怀,到当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者的创新实践,青年学子如何接续奋斗?  

活动特别设置了“商道解码”互动环节,现场随机发放的香山名人故事卡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线索。随后火炬职院、中山中专两校的学生代表分别分享了香山商业文化赋能大湾区建设的思考。这种跨学段、跨专业的思维碰撞,让思政教育呈现出“共情、共研、共创”的新样态。

“校—馆—校”生态圈: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深化“校—馆—校”模式,先后与中山市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等共建思政实践基地,以博物馆为轴心,贯通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以打破学段壁垒。“校—馆—校”模式通过“三协同”实现育人效能倍增:一是资源协同,将博物馆的历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不同主题教学模块。二是教学协同,组建由不同学段思政教师、博物馆研究员等组成的“跨界教学团”。三是评价协同,建立包含知识习得、情感体验、实践创新等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创新实践再升级:打造思政教育“中山样本”

从静态展陈到动态课堂,从单向讲授到多维互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校—馆—校”模式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正为湾区人才培养书写着充满文化底色的香山答卷。

活动结束,两校就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步达成共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文平表示,博物馆正从文化场馆升级为教育枢纽,期待通过校际合作,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历史场景中筑牢文化自信。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职业教育特色,始终以党建引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创新模式,通过思政课改革打通百年商脉与时代精神的价值链路。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校—馆—校”模式内涵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更多“底色亮、筋骨强、情怀深”的时代新人。

撰稿:穆玉娇

编辑:钟嘉妍

责编:凌石德、徐恒涛

总编:樊向前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5-27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