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助力个人成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与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15年,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以下简称“职教周”)成功举办,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2025年,职教周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再次拉开帷幕,成为展示职业教育成果、弘扬工匠精神、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平台。
(一)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引领发展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犹如一声号角,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法》修订实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这些法律和政策从不同维度对职业教育进行规划部署,如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等,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地方层面,各地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出台配套政策。例如,湖南“楚怡工匠计划”累计建成50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些地区针对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资助政策,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让更多学子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二)体系建设:层次丰富,衔接畅通
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层次更加丰富。首轮“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验收成果显著,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专业群建设成效突出,为产业升级输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同时,“新双高计划”提早布局,强调“办学能力”与“产教融合”双轮驱动,支持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闭环生态。
职业本科教育快速发展,成为亮点。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新增60所职业本科院校,打破了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通道。学生从技校、高职毕业后,可通过职业本科、职业硕士继续深造,获得与传统本科生相似的发展机会,职教生考研、考公的通道逐步打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三)产教融合:从协同到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企业从“参与者”转变为“共建者”。德国“优秀跨企业职业培训倡议”强化校企合作,我国则通过“五金新基建”(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推动教学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政策层面,多国通过税收优惠、财政专项等激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英国推出“教师学位学徒制”,美国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教师注册学徒计划,瑞士推动学生海外实习以提升实践能力。我国不少职业院校依托企业技术平台和大生产实践环境开展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已成为常态。例如,华为、比亚迪等企业与职校合作,定向培养芯片工程师、新能源汽车技师等紧缺人才,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更为普遍,学生所学即所用,毕业生的就业率与薪资水平显著提升。
(四)师资建设:“双师型”队伍不断壮大
职教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曾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以来,我国陆续建设了一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使约65万职业院校教师接受了业务培训和企业实践。同时,通过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和《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推动教师企业实践的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建设,有效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和“双师”结构的优化。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39.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29.5%,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社会认可:地位提升,氛围浓厚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一条通向成功成才的重要途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全社会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一技之长实现人生理想,服务国家发展,实现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在就业市场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企业的青睐,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二、2015年以来职教周回眸:十年砥砺,铸就职教辉煌
(一)主题演变:紧扣时代脉搏
自2015年首届职教周举办以来,主题不断演变,紧扣时代发展脉搏。2015年,首届职教周以“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为主题,开启了职业教育展示与宣传的新篇章;2016年,“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2022年、2023年,“技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聚焦技能对生活质量的提升;2024年、2025年,“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主题生动阐释了职业技能与成长成才的关系,强调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匠心精神,鼓励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活动形式:多元创新,精彩纷呈
职教周的活动形式不断创新,从最初的展览、论坛、技能竞赛等传统形式,逐渐发展为线上线下融合、职业体验、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多元形式。线上直播、虚拟展览等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职教周中来。职业体验活动让中小学生走进职业学校,感受职业教育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职业的兴趣;志愿服务活动让职业学校师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各类技能服务,展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三)社会影响:广泛深远,凝聚共识
职教周的社会影响日益广泛深远。通过展示职业教育的成果和风采,职教周向社会传递了职业教育的正能量,弘扬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它凝聚了各方力量,营造了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职教周成为职业教育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一)主题聚焦:“一技在手,一生无忧”
2025年职教周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这一主题生动阐释了职业技能与成长成才的关系,既体现了对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期待,也反映了职业教育为个人一生发展提供保障的现实。劳动者技能提升的过程是人力资本增值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职教周通过这一主题,倡导全社会树立“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观念,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二)主题活动日:精彩不断线
2025年职教周确定为5月11日至17日,首次推出“主题活动日”,分别为“职教发展研讨日”“职普融通示范日”“产教融合示范日”“职教出海展示日”“技能人才风采日”“职教志愿服务日”以及“地方特色活动日”。
职教发展研讨日:各地围绕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本地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等方面开展研讨、宣传活动,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职普融通示范日:组织中小学生赴职业学校等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劳动教育,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组织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大众,开展新形态、新职业推介及体验活动,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与融合。
产教融合示范日:宣传职业教育服务一产、二产、三产成果成效,如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情况,服务现代化新型产业、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农业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型等成果,展示产教融合的成果与经验。
职教出海展示日:宣传职业学校国际合作最新成果,展示各地教随产出,助力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成果,宣传职教出海增进两国民心相通发展成果,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技能人才风采日:组织开展大国工匠、劳模工匠进校园,与青年学子共话匠心;开展职业技能展示活动,组织创业达人秀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展现技能人才的风采与魅力。
职教志愿服务日:组织职业学校师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开展各类技能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地方特色活动日:各地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和省域职教体系建设新局,设计实施一批有含金量、辨识度、影响力的典型活动,探索确立一批具有显著区域特色和社会认可度的品牌活动。
(三)全国与地方活动:协同推进,共筑职教辉煌
教育部等九部门分别在本系统内牵头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大讲堂”“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职业教育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智慧农业技能大赛、“大国工匠进校园”“中国工人大思政课”走进职业院校、“匠心筑梦 职启未来”主题团日、全国“雨露计划”职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等14项全国范围的活动。同时,教育部还组织43个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心设计了80余项各行业特色活动。
各地按照“七天主题活动日”精心打造特色亮点活动,扎实做好“四开放”(开放企业、开放校园、开放院所、开放赛场)、“三贴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两走进”(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等常规性活动,并指导各职业学校认真开展活动周,实现职业学校全覆盖。通过全国与地方活动的协同推进,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共筑职教辉煌。
(一)体系升级:更加完善,更加融通
未来,职业教育体系将不断升级,更加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将更加融通,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立交桥”。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型教育之间自由转换,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职业本科教育将进一步发展,职业硕士、职业博士等高层次职业教育也将逐步探索和开展,为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同时,职业教育将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终身学习体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学,重塑范式
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的兴起,职业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加速推进。VR/AR仿真实训、智能工厂实操、在线技能学习平台等将成为常态。职业院校将引入虚拟焊接、智能机器人操作、AI编程等课程,让学生借助虚拟工厂系统模拟生产线操作,解决传统实训设备不足与安全风险问题。智能化实训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成为职业教育的“标配”,让学生提前适应未来工作场景,掌握最前沿的技能,推动教学模式从“单向传授”向“场景化体验”转变。
(三)企业参与:深度融合,共建共赢
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将更加深入,形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企业将从“共建者”转变为“主导者”,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在学校设立“企业课堂”,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将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同时,职业院校也将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服务,实现校企双方的共建共赢。
(四)国际化拓展: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标准
随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职教”也将紧跟步伐。国家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学校、企业合作,借鉴德国“双元制”、日本“产学研结合”等先进职教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许多国家对中国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国内职业院校未来可能在国外设立分校,为海外市场输送中国标准的技术人才,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和技能竞赛,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与国际接轨,传播中国职教经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社会认可:地位提升,吸引力增强
未来,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将进一步提升,成为更多人选择的成才之路。国家将多管齐下,提高职校毕业生薪资待遇,使其收入不低于普通本科生;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改革,增强证书含金量与企业认可度;加强宣传,扭转社会对职教的固有偏见。技能人才将愈发受重视,职业教育将成为通往高薪、稳定、受尊重职业的“捷径”。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实现技能成就梦想。
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的摇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职教周也走过了十年精彩历程。2025年职教周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再次吹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号角。展望未来,职业教育前景光明,未来可期。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让职教之光照亮更多人的梦想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