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新闻
电子邮件
一站式服务大厅
【行走的思政课】云端连粤藏 青春助农兴

暑假期间,来自我校“藏粤青锋”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循着“选品溯源—产品创新—直播赋能”的路径,积极参与西藏土特产的推广和销售,读懂家国情怀,锤炼实干本领,用青春力量架起粤藏两地的文化与经济桥梁,让这堂扎根大地的思政课绽放别样光彩。

溯源——在特产里读懂藏粤同心的深意

选品过程,是队员们触摸高原温度、理解民族团结的生动课堂。通过广东省援藏队消费援藏平台中山门店,队员们与西藏特产展开了一场零距离“对话”:在门店陈列的青稞面包装上,藏文与汉文并列的标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直观体现;从门店提供的影像资料里,看到援藏干部指导藏族群众改良青稞种植技术的场景,明白了低升糖青稞背后的协作故事;听门店工作人员讲述牦牛薄脆片的制作工艺——从牦牛肉的精细分割到藏式香料的配比,每一步都凝结着藏族手艺人的坚守。

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人文故事相结合,分析青稞中β葡聚糖的肠道健康价值时,同步了解到这一特性如何帮助高原群众适应严酷环境;研究妈牧牦牛纯牛奶的营养成分时,联想到净土牧场的生态保护理念……同学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选品不再是简单的商品筛选,而是认识和了解乡村振兴的过程,家国情怀在对每一款产品的深入认知中悄然厚植。

6DC56


创新——让青稞制品成为会说话的文化使者

产品创新环节,队员们针对大多数消费者对青稞制品的陌生感,联合门店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例如,研发青稞馒头时,大家反复调整青稞粉与小麦粉的配比,并最终确定15%的“黄金比例”,既保留青稞的高纤维优势,又让口感符合大众对馒头的松软期待。

在研发青稞饼干时,同学们曾遭遇配方难题——初期因青稞粉与小麦粉比例失衡,导致饼干质地松散易碎裂。在实验过程中,探索成为最鲜活的教材——队员们查阅大量资料了解青稞粉的特性,结合藏地传统面食制作经验调整配方,最终通过增加面筋粉比例、优化烘焙温度,解决了饼干松散问题。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注解,让青年学子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乡村振兴需要真才实学的深刻内涵。

7F55C

以直播为讲台,在赋能中彰显青年担当

云端直播是这堂思政课的成果展示舞台。实践队将筹备过程变为能力锤炼场——从撰写脚本时查阅西藏文化资料,到模拟直播时练习产品讲解,再到协调物流时对接售后保障,每个环节都是对责任担当的生动诠释。指导老师刘占表示,直播镜头里不仅有产品,更有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

8BA30

幕后匠心:72小时备战全记录

直播前的72小时,实践队进入冲刺模式,将“匠心”二字融入每个细节。白天,队员们在模拟直播间反复演练,主播手持牦牛薄脆片,既要讲清藏式调味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又要通过肢体语言传递高原热情;助理则同步调试灯光角度,确保产品包装上的藏文纹样清晰可见。夜晚,团队围坐修改脚本,为每款产品设计记忆点——介绍青稞面时加入援藏大使实测饱腹感的故事,讲解妈牧牛奶时播放牧场日出影像,让数据与情感形成双重共鸣。

多学科协作,彰显专业力量

直播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队员化身“品质讲解官”,严谨专业地解析每一款产品的原料溯源、生产工艺和安全标准,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的队员打造沉浸式场景担任“视觉魔法师”,精心设计的直播间场景、产品展示牌、互动环节等视觉物料,虽然他们没有出现在直播间当中与观众互动,但他们在幕后付出的努力是不可磨灭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队员则担当“健康顾问”,深入浅出地介绍藏区特色产品的养生功效和科学食用方法,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

82281

直播成果:数据见证青春担当,弹幕传递粤藏深情

这场不到3个小时的直播创下亮眼成绩——累计观看突破千人次,点赞互动超25000次,牦牛薄脆片、青稞麦片、牦牛奶贝等特色产品热销,弹幕刷屏的“粤藏同心,青春力量”成为情谊的最佳注脚!

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说:“我们没去过西藏,但通过每一款产品、每一个故事,已经与这片土地建立了联系,对乡村振兴、家国情怀等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藏粤青锋”实践队用行动证明,青春的思政课,永远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实践中,在连接民心的真情里,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上。下阶段,团队成员将持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创新服务和积极助力西藏特色农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在实践中以“云端”连接粤藏,不断贡献青春力量。

照片:校融媒体中心林沁佳、万胜男、沈君仪

撰稿:杨泽智

编辑:钟嘉妍

责编:余家乐、徐恒涛

总编:樊向前

稿件来源:“藏粤青锋”实践队



2025-08-06 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