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师者如光,星火成炬。在我们身边,除了在三尺讲台和实训车间外,还有一群坚守基层一线、默默耕耘付出的老师——在“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中,他们毅然奔赴中山市各镇街的田野乡间,以实际行动在解难题、促发展的征程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落到人民需要处,用专业和智慧助力乡村振兴,诠释职教人的使命担当。
这既是师者的坚守,更是育人的升华。今天,让我们聚焦学校派驻各镇街参与“百千万工程”的教师群体,了解他们的故事和感悟,致敬这些奔赴基层的闪光力量!
人物名片:廖葱葱,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34年,拥有高级管理会计师、总会计师资格证书。发表论文20余篇,曾主持省、市、校级课题10项,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参加多项省市级技能竞赛获奖;曾三次被评为中山市优秀教师。2025年4月30日至今参加中山市“百千万工程”镇村工作队,挂点包村: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新建村、民平村、义仓村和裕安村。
“环境黑点”攻坚战:从“不忍直视”到“不忍破坏”
廖葱葱所在的镇村工作队,每名队员负责挂点包片3-5个村。她负责挂点包片新建、民平、义仓和裕安4个村,这几个月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推动“环境黑点”整治。
“什么是‘环境黑点’?它可能是堆积了几十年的卫生死角,是村民房前屋后废弃的破棚烂屋,是蚊蝇滋生的污水沟渠。”廖葱葱说。起初,面对这些环境“顽疾”,她和其他村干部一样感到头疼。整治工作远非一声令下那么简单,它涉及村民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复杂的邻里关系甚至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为了深入推动这项工作,廖葱葱和队员们拿着“一村一任务清单”,一个个点位去跑,一次次上门做宣传、亲自动手示范。但过程不乏曲折——有的村民不理解,认为工作队“多管闲事”;有的家庭确有实际困难,比如孤寡老人无力清理……“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看到了基层干部的不易与智慧。”廖葱葱说,“一位村干部曾对我说,做农村工作急不得,要像煲老火汤一样,得用耐心‘熬’。”
【廖葱葱在基层工作的笔记本】
廖葱葱表示,基层干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充满了“民间智慧”。例如,他们先是发动党员带头先清理自家,然后是驻村工作组每周常态化的爱国卫生运动,还有寒暑假学校组织志愿者队伍帮忙清理。当她看到曾经的垃圾堆变成了小菜园,破旧的棚屋拆除后视野一片开阔,村民傍晚在新清理出来的空地上散步聊天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
【廖葱葱(左一)到民众街道义仓村参加环境改造工作协调会】
“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村庄回归它本该有的干净、整洁的模样,让村民的生活环境从‘不忍直视’变为‘不忍破坏’。” 最终,廖葱葱参与推动四条村圆满完成了上百个“环境黑点”的整治,并为第二批典型村以优异成绩通过省级复检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村公司”与“夜经济”:乡村脉搏的新跳动
驻村期间,廖葱葱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非典型村成立“强村公司”。她表示,这种村办“公司”并非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给村集体打造一个“造血”器官。她挂点的民平村与咖啡品牌的合作,新建村与科技服务公司排灌合作就是生动案例。
她介绍,村集体不是简单地出租物业,而是以村集体的“强村公司”身份,用场地和资源入股,按销售额分成。这意味着村集体收入与项目效益直接挂钩,倒逼村委和工作队去研究市场、思考如何引流、如何提升产品吸引力。“我们会一起讨论招商计划、logo设计、包装理念、社交媒体宣传等工作,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村集体经济’就是收租金的传统认知。”廖葱葱说。
【民平村夜市美食街】
同时,工作组指导村委尝试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乡村“夜经济”。夜幕降临,村里的文化广场亮起灯,小食摊飘香,孩子们嬉戏打闹,年轻人聚在一起聊天,原本寂静的乡村夜晚被激活了。廖葱葱认为,这束微光不仅带来了人气和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重新凝聚了乡村的烟火气,让乡村的夜晚也有了温暖的脉搏,这正是他们驻村推动“百千万工程”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涉河违建”与“环镇路”:在法与情之间寻找平衡点
基层工作不仅有“建”,更有艰难的“治”。调研和推动涉河违建治理是廖葱葱和村“两委”们这段时期最“硬核”的挑战。“这些违建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家庭故事。”她说,“比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老人,当年把宅基地让给儿子盖新房,自己却在河边搭了个简易棚屋,一住就是几十年。”
面对这些复杂情况和现状,廖葱葱深刻感受到,简单的“一刀切”拆除指令无法下达执行。“我们的工作更多地变成了深入调研和沟通。”她说,“既要坚决维护法律法规和防洪安全这条底线,又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实际困难,经常需要联合民政、住建等部门,努力为村民寻找合法且妥当的安置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让廖葱葱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不是在办公室执行条文,而是在法与情、公与私之间,寻找那个最能被接受、最能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同样,推动环镇路积水坑洼的修缮,听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对每天必经此路的村民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我们一遍遍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只有当工程队进场施工时,路旁村民露出微笑,才是对我们工作最珍贵的肯定。”她说。
从职业学院教师变成驻村干部,廖葱葱表示这段经历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实践课”——“基层一线、社区和乡村,我看到了书本理论在现实中的复杂应用,看到了我们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何其重要。”她说,“无论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深加工,还是电商直播、文创设计,都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廖葱葱(右一)到民众街道新建村了解环境改造规划情况】
同时,她看到更多的是基层公务员和乡村干部的真实状态:他们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矛盾调处的“第一道防线”。他们工资不高,事务极杂,常常“5+2”“白加黑”,受委屈是家常便饭,但他们的韧性、智慧和那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最朴素的情怀,令人敬佩……这些都是廖葱葱在基层一线工作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以火炬职院一份子的身份,来到基层最前线参与到‘百千万工程’中。”廖葱葱说,“当我返回学校时,我将把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带回课堂,让我的教学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同时,我也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和支持‘百千万工程’,运用我们的知识、技术教好我们的学生,这正是乡村振兴最迫切需要的新鲜血液。”
撰稿/编辑:钟嘉妍
责编:徐恒涛
总编:樊向前
稿件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
2025-10-12 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