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师者如光,星火成炬。在我们身边,除了在三尺讲台和实训车间,还有一群坚守基层一线、默默耕耘付出的老师——在“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中,他们毅然奔赴中山市各镇街的田野乡间,以实际行动在解难题、促发展的征程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落到人民需要处,用专业和智慧助力乡村振兴,诠释职教人的使命担当。
这既是师者的坚守,更是育人的升华。今天,让我们聚焦学校派驻各镇街参与“百千万工程”的教师群体,了解他们的故事和感悟,致敬这些奔赴基层的闪光力量!

人物名片:琚兆成,56岁,财经商贸学院教师,经济学副教授,在校工作17年,从2023年起到中山市阜沙镇参与“工改”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相关工作,2025年5月份加入小榄镇“百千万工程”工作队。曾获2023年度阜沙镇“污水治理先进个人”、校级年度考核优秀等荣誉。
无论是“工改”“治水”还是“百千万工程”,琚兆成认为基层一线的每一项工作任务,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关乎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这两年多以来,一路艰辛,一路挑战。”他说,“但越是艰险,越要闯关夺隘、勇毅向前。”
两年来,琚兆成逐渐实现从“高校教授”到“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同时将自己工作的关注点由三尺讲台转向基层一线。今年,他已经56岁,同时患有高血压,但当完成阜沙镇的挂职工作后,他又马不停蹄转战小榄镇的“百千万工程”,主要工作任务是做好水污染治理收尾工作和提升村镇形象。
琚兆成加强学习“百千万工程”的有关文件、乡村振兴和强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理念与知识,提前了解最新的政策文件和小榄镇的基本情况,并深入学习《中山市“百千万工程”镇村工作队工作制度》,同时结合关于中山三条高速公路、一条快线沿线风貌提升研讨会的内容,全面掌握自己当前的工作重点和职责。
“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深入了解即将开始的新工作任务,才能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岗位。”来到小榄后,琚兆成很快就与小榄镇相关村委的联系人电话沟通,并与村干部一起走访调研各个施工现场,详细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困难问题。
“每一项工作要求都必须做到位,这是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琚兆成说,“作为基层工作队成员,我们要牢牢扛起职责和担当,及时向村民群众传递政策精神,工作不论大小,只要干了,总可以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贡献。”
【琚兆成(右二)到兆龙社区调研治水问题】
用脚步丈量乡村,用沟通解决问题
胜龙村和新胜村是分布在广珠西高速和105国道旁边的两条村,是中山“百千万工程”规划的风貌提升重点村,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对这两个村里面向高速公路和国道的房屋立面,按市规划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提升村镇形象。
【琚兆成(右二)到新胜村了解“百千万工程”推进情况】
琚兆成介绍,这两条村在小榄镇是相对贫困的村,特别是胜龙村,此前属于原东升镇,是典型的农业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发展缓慢。如何高效推动高速公路和国道沿线村居风貌的整改工作,琚兆成有了自己的思考——“我们的教育任务包括育人、赋能、合作、资源对接等,这与推动乡村工作的内核其实是相似的。”
于是,他将教育的系统性思维、工作理念和经验融入基层一线实践。他多次走访这两个村,并与村委进行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改造规划以及建设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只有亲身走过、看过,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才能知道哪些才是村民的关注和需求。”他说,“我们带着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工作,其实也是一个思考和提升的过程。”面对一些村民不理解或者不配合,琚兆成总会耐心解释,一次沟通不成,就两次、三次……直到问题圆满解决,工作有效开展。
“在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开展群众工作的不易,有时甚至连办成一两件事都很难。”琚兆成说,“但我更多地看到了基层干部的坚韧和坚持,他们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精神都令我感动,也给了我强大的动力。”目前,胜龙村和新胜村关于高速公路和国道沿线村居风貌整改的20多个指标进展较快,多项任务已经顺利完成,预计年底能够全面完成各项工作计划。
这两年,当一件件“小事”由计划变成现实,当一个个难题得以破解,琚兆成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他坦言自己虽然是高校教学一线的“老兵”,但却是乡村振兴基层一线的“新兵”。
“基层的广阔天地锻炼了我的政治素养、群众工作能力、工作执行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等方方面面的素质。”琚兆成说,“我们是人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服务社会、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力量,这样才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撰稿 | 编辑:钟嘉妍
责编:徐恒涛
总编:樊向前
稿件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