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集体备课会暨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集体备课会暨主题党日活动。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参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凌石德主持。
凌石德表示,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作为思政教师应该率先垂范,责无旁贷承担起全会精神的阐释、宣讲和教学工作,举办集体备课会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重要一环,通过集体备课会动员全体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将会议精神及时融入教学,实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备课会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张蕾率先发言,围绕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实践路径展开分享。她表示,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精准把握“五个讲清楚”,即讲清楚“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讲清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讲清楚党中央关于国内外形势的基本判断,讲清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根本保证,讲清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着重把握的重点。结合学生政治常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等学情特点,她提出“五个融入”教学思路,即全面融入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必备知识、融入“十四五”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典型案例、融入教学方法改革、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她表示,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需兼顾系统性与灵活性,最终落脚于增强学生“两个维护”的自觉和使命担当。
朱权教授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原文,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经验,从教师如何把握原文及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两个层面作分享。他表示,思政课教师应正确把握质与量的关系,正确把握四个维度(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国际维度)以及从三大主题视角把握全会精神。关于思政课教学方面,朱权教授指出,要牢牢把握三个融入:一是把“十四五”时期主要成就融入课程教学,坚定“四个自信”;二是把“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国内外形势的基本判断融入课程教学,在挑战之中抓住时代机遇;三是把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融入课程教学,并结合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来看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最后,朱权教授从学生“做人、做事、找机会”的三重维度出发,希望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让青年在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中,真正扛起“强国一代”的使命担当。
巫春庚老师聚焦四大核心思政课程,提出分领域、有侧重地融入方案。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他建议将“六大原则、七方面目标、十二项重要部署”与教材章节深度对接,突出理论最新发展;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重点阐释“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论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强化学生“四个自信”;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结合“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培育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思维;针对《形势与政策》的时效性特点,可以开设专题讲座,解读“十五五”时期战略部署与发展机遇,培养学生大局观念与国际视野。他表示,四大课程应各有侧重、相互呼应,构建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全链条体系。
在总结讲话中,凌石德高度评价了三位老师的分享内容。他表示,本次集体备课会精准把握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点,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他强调,全院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抓好;要立足各课程特点,细化融入方案,避免生硬嫁接,确保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要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政课成为传递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
备课会结束后,全体教师前往中山知名企业、位于火炬高新区的厨邦酱油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非遗传承技艺、感受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教师们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自信、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论述的理解,为将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积累了鲜活素材。

此次活动实现了“集体备课凝共识,主题党日践初心”的双重目标。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创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穆玉娇
编辑:钟嘉妍
责编:凌石德、刘赛
总编:樊向前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